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認為美好的世界需要二個Jobs

在21世紀的大變局中,人類需要二個Jobs。一個是剛去世的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;有他,世界變得更美好。另一個是人人需要的工作(job),有它,才會有自尊。

因此當我在說:「We love Jobs(jobs)」「We need more Jobs(jobs)」是一語雙關:科技界既要有創新者,社會上也要出現足夠的工作機會。

什麼時候會出現另一個賈伯斯?也許不要悲觀:科技發展充滿「冷寂與爆發」的起伏,遲早會有另一波的革命與革命家。

(一)賈伯斯(Jobs)

「天下文化」出版《賈伯斯傳》中譯文的最大願望,不只是在深入瞭解或仰慕一代創新巨人,而更是在激勵台灣的科技界與年青一代:什麼時候台灣會產生自己的賈伯斯?真如在眾多領域中,逾百位的「台灣之光」已在國際舞台上耀眼演出。

賈伯斯之「偉大」,不是因為他是完人或是聖人,而是因為他是凡人。所有凡人的生活經歷(如大學退學、嬉皮放浪、靈修體驗、未婚父親、癌症搏鬥),以及職場生涯(創業挫折、東山再起),他都經歷過;祇有他奇蹟式的成就,難以攀登。讀者從這本他授權的自傳中,可以真實地了解他56歲的生命轉折與登峰造極。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地,在800頁的閱讀中獲得啟示、獲得力量以及獲得教訓!

在他自述中,摘述令我感動的六則:

(1)「創新,來自『對一千件事情說『不』。」

(2)「殘忍地割捨,才能創造完美。」

(3)「卓越之路就是堅持卓越,絕不妥協。」

(4)「求知若渴,虛心若愚。」

(5)「被開除造就一生中最有創意的日子。」

(6)「死亡威脅,幫我做出最重大的決定。」

一位西方人士寫得好:「賈伯斯在世時,他屬於蘋果;現在,他屬於全世界。」

(二)工作(job)

蘋果一款又一款新產品的聞世,見證了「破壞性創新」的威力。這些蘋果產品創造了上下游,公司本身,以及賈伯斯的財富。其中有些產業的就業人數因此大增,被擊敗的產業,就業人數就大減。就業少,失業就多;工作少,收入就減。這正是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敗的殘酷。

20世紀的二位大經濟學家凱因斯與熊彼得,對「失業」與「創新」有過開創性的論述。凱因斯說:如果有效需要不足,產生景氣大衰退,政府就要勇敢地(包括赤字預算)增加支出,創造就業機會。熊彼得指出: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企業家的「創新」:敢冒風險,敢用新技術,敢推出新產品。

18世紀以來,在傳統的三項生產因素討論中:土地(包括自然資源)、勞力、資本,都扮演過關鍵性的角色:各國引發的革命與皇朝更替幾乎都是起源於「土地」分配不均,「勞動者」受剝削,失業人口眾多,以及「資本」產生的貧富懸殊。

當全球又陷入第二次經濟衰退的陰影中時,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人民的失業。尋求連任的歐巴馬,內心最焦慮的就是要減低目前9.1%的失業率。實證經驗顯示:當失業率超過7.1%,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都失敗。

在經濟學領域裡,勞動市場研究、人力資源利用、人力投資學說等,愈來愈受重視。它與眾多公共政策(如最低工資,移民爭議),社會福利(如女性就業、退休制度),人民福祉(如失業保險、房貸償付)息息相關。

經濟日報能在本月20日邀請到諾貝爾獎得主,勞動經濟的權威學者摩坦森(Dale Mortensen)來台演講十分難得。他的就業理論與政策涵義,值得深思與參考。我想有人或許會問他:Jobs的蘋果創新,是創造了更多工作(jobs),還是替代了更多工作?(Jobs creates more jobs or displaces more jobs?)

我的盼望:美好的世界,就是要靠這些大學者,來幫助我們同時擁有Jobs and jobs!

arrow
arrow

    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