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夫妻常上演一齣戲碼:
就是當一方說出某些關鍵字或句型,另一方就像狗被踩到尾巴一樣,整個跳起來、血壓升高、面紅耳赤,然後用盡吃奶的力氣說出最惡毒的話,吼叫著罵回去!這是夫妻和情人常有的溝通模式,他們可以不顧形象演出,但是一般的同事和朋友就沒這麼「紓壓」了!
在一般關係裡我們也常因為別人一句 不順耳的話氣個半死,但是卻不敢這麼大剌剌地表現出來,只能悶在心裡內傷﹝別人根本不知道﹞、漸漸疏遠這個人,然後在心裡累積更多關鍵字,直到下一次爆發。




其實那些讓你生氣、爆衝的關鍵字很無辜,真正讓你動怒的應該是你對這些關鍵字的「認知」。

很多話語、對方的反應、做事的方法、還有種種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 其實是中性的,但是因為每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、價值觀、教育背景、個人喜好、受過的傷害……有所不同,進而對所有事物擁有不同的認知,因此就造成別人一句 話在你聽起來刺耳得不得了,但對方可能真的沒有那個意思,動輒得咎的反應讓關係充滿緊張,對自己更是自虐。

那麼該如何積極改善這個狀況,少走冤枉路?這裡有一招思考脈絡可以幫助你!讀懂了這套方法,以後當你碰到任何一件事、聽到任何一句話時,都可以套用上來,它可以為你擋掉許多不必要的負面情緒,讓針鋒相對的關係趨於平緩。

這套簡易的認知心理學公式為ABC理論:

A=事件

B=接收事件者的認知﹝信念﹞

C=接收事件者的反應﹝情緒或行為﹞
 

一般人總以為是A﹝某個事件﹞直接導致C﹝我的情緒或行為﹞

如:小孩聽見老師關門好大聲,他產生了很害怕的感覺。小孩以為他害怕的情緒是老師關門很大聲帶來的。

但其實真正讓小孩產生害怕感覺的公式應該如下:

A事件﹝關門大聲﹞

透過→

B認知﹝爸爸媽媽在家裡吵架時,關門都很大聲﹞

產生→

C情緒﹝害怕﹞

也就是說小孩在家可能常常目睹爸媽吵架、爸爸甩門的可怕景象,因此不自覺將「關門很大聲=生氣、吵架」變成一個根深柢固的認知,因此在學校聽到老師關門很 大聲時,自然會覺得老師在生氣了,而當小孩長大,甚至會進一步覺得伴侶做家事很大聲、關門大聲、說話比較大聲時是在表達憤怒,然後在不溝通不求證的情況 下,默默把這個印象記在心裡,跟其他「舊帳」通通攪和在一起。



然而經過上面公式的說明,大家就可以分辨這樣的認知不見得是正確的。老師表達情緒的方式跟其他人表達情緒的方式並不相同!當我們習慣用有色眼光看待事物,把中性的事件和話語套進自己的思考脈絡裡,免不了就會過度反應別人的行為,久而久之,就會成為一個滿身地雷的人了。

聖經裡一段知名的經節,正可說明這樣的情況:「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,卻不理會自己眼中的樑木呢?你自己眼中有樑木,怎能對弟兄說:讓我除掉你眼中的木屑呢?偽君子啊!先除掉你眼中的樑木,才可以看得清楚,去除掉弟兄眼中的木屑。」馬太福音7:3~5。這段經文套用到現代的語言就是:當你透過相機看 到眼前的天空混沌汙濁,要不要先檢查自己相機鏡頭多久沒擦了?

所以:改變認知、進而改變情緒和行為。你無法期待什麼都不做,關係就會自己改善,唯有透過謙虛地改變自己和不斷練習,關係才能進步!加油!

arrow
arrow

    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